11月19日,由武汉市农业农村局、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乡村振兴——武汉“三乡工程”大讲堂第二季第六场(总第18期)活动,走进新洲区凤凰镇毛家冲村的点溪园古法红糖观光园。市民代表和摄影发烧友一起,砍甘蔗、熬红糖,沐浴美丽乡村的宜人冬日,领略村湾产业蓬勃发展的动人图景,倾听“电商达人”们借力互联网,做强乡村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动人故事。

“真是个出游的好天气!”经历了连日来的大风降温,天空绽放“武汉蓝”,毛家冲村点溪园古法红糖观光园里,成片的甘蔗地进入成熟期。
迎着清晨的阳光,村民们正忙着采收。打捆、驮运,500亩的甘蔗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市民们跃跃欲试,排着队伍,纷纷下地体验挥镰砍甘蔗。来到“红糖工坊”,空气中弥漫着糖浆甘甜的醇香。有着古法红糖制作手艺的制糖匠人,为大家讲授“九口连环锅”熬制老红糖的非遗技艺,耐心解答大家的各种疑问。
“红糖再香,也怕巷子深”。点溪园古法红糖观光园负责人靖响林说,为了让红糖的甜香飘出“山沟”,她在产品包装、物流、网络推广上下功夫,现在,靠着淘宝、京东、微店、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公司年产值可达300万元。

市民纷纷下地体验挥镰砍甘蔗
让毛家冲村村民们颇为骄傲的是,去年,武汉市首家农村电商服务点在这里成立。通过互联网,只需指尖一点,村里土特产就能轻松下单。
“在村口道路上穿梭的物流车辆,就是农村电商发展的缩影”。在点溪园园区外的村道上,一辆满载土特产的货车按起了喇叭。据了解,农村电商已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我市出台了《武汉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打通农产品上行渠道,提速农村电商发展,吸引了一批有能力的企业家、大学生、高素质人才回乡创业,越来越多的农村市场被“唤醒”。
“线上下单饱口福,线下旅游饱眼福”。大讲堂上,武汉农村电商优秀代表们,讲述了他们返乡创业,满足市民舌尖需求,创建绿色农业品牌,带领村民打造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致富的精彩故事。
女企业家靖响林,在外打拼创业成功后心系家乡,建立新洲毛家冲村古法红塘基地,打造“点溪园”品牌,不仅将家乡的古法红糖制作手艺发扬光大,更带活了当地以非遗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
把家传蜂蜜做成了跨国生意。新洲区“新农人”代表、华明达蜂业负责人黄潮告诉市民代表们,“靠着小小的蜜蜂,我们已带动全国600多户蜂农增收,一年创汇700万美元”。“这个武汉‘养蜂人’不简单”,现场掌声热烈。
“返乡创业,不负芳华”。黄陂明卉源生态农业负责人、29岁的女研究生易心慧,在家中经营的种养殖合作社遇到了瓶颈期时,毅然放弃外企的优渥工作,回到家乡李集街驻程岗村,组建电商团队销售家乡绿色农产品。2019年,驻程岗村的电商线上年销售额预计达到600万元。
点溪园“古法红糖”甜出甘醇味道
“非遗文化”带火贫困村农文旅致富路

企业兴乡代表、毛家冲村点溪园古法红糖产业园负责人靖响林演讲
“我希望和这片土地上的祖祖辈辈一样,遵循事物本性,深怀敬畏之心,熬制最纯正的红糖,熬出最原汁原味的健康生活!”新洲毛家冲村企业兴乡代表、点溪园古法红糖产业园负责人靖响林一边带着大家参观红糖熬制车间,一边讲解着点溪园“传承传统工艺”的理念。
“今天来之前,我以为这就是个简单的红糖工业园,真没想到还是旅游观光园,住房、餐饮、会务接待、红糖文化体验等功能一应俱全!”听着靖响林讲解,市民陈建霞频频点赞。
毛家冲村是重点贫困村,经济收入以传统种植为主。2016年,在外打拼事业有成的女企业家靖响林,返乡流转土地,建立湖北省首家“古法红糖”制作基地——点溪园古法红糖观光园。
“新洲纯手工制糖手艺历史悠久,成立园区,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保护古法红糖熬制非遗文化,是我们的初衷。”大讲堂上,靖响林介绍,新洲“古法红糖”熬制工艺非常严格,将当天收割的甘蔗经过切碎碾压,压出来的汁液去除泥土、细菌、纤维等杂质,利用9口连环锅以小火熬煮,历经‘五榨三滤两浮一沉’工序,约数个小时后,才可将红糖舀入模子,冷却成型。”
“用我们古法熬制出来的红糖,产量远不及糖厂,但经柴火细熬后,可有效保留原生甘蔗的营养,对于喜好养生的人来说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去年,我们的红糖卖进了65家中百仓储、375家中百便民超市。”靖响林说。
有了品质保障,如何让“古法红糖”卖得更“俏皮”,这成了靖响林常常思考的问题。2018年,点溪园古法红糖全面铺开线上销售网络,建立“点溪园古法红糖”公众号并设微商城,开通淘宝网官方旗舰店、京东武汉馆等电商平台,形成了完备的网上销售体系。如今,坐在点溪园园区的电脑前,轻点鼠标,她就能将红糖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的市场,年产值可达300万元。
“古法红糖”火起来了,村民们也多了家门口就业的地方,近些年,点溪园古法红糖帮扶贫困户21户。从甘蔗种植、田间管理、收割一直到红糖生产出来,务工的村民每人年收入增加7000元以上。曾经贫穷的地方,让大家也看到了无限希望,人们有工可做,有地可种。
“把红糖制作与乡村观光游相结合,将互联网+农业加工+休闲观光+红糖产品相结合。未来,我们将重现古时熬糖场景,宣传红糖文化,开发梨子、杨梅、樱桃采摘等互动项目,把点溪园打造成集生产、观光、休闲、旅游,吃、住、玩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憧憬未来,靖响林目标清晰,信心满满。
“90后”黄陂女孩带领村民“触电”
将家乡绿色农产品卖向全国

90后“新农人”、明卉源生态农业负责人易心慧演讲
“我是一名标准的90后‘农二代’,去年9月回到家乡。当时,父母在老家黄陂李集街驻程岗村经营的合作社发展到了瓶颈期,今后如何提升和壮大,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成了我最大的心愿。”大讲堂上,黄陂区新农人代表、武汉明卉源生态农业负责人易心慧,讲述了她放弃外企高薪,回乡探索现代农业技术,用电商模式将绿色农产品卖向全国的精彩故事。
年轻姑娘回乡接替父母做农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易心慧回乡流转土地做现代农业,驻程岗村村干部们都很支持,可村民一开始却并不看好。“她能不能吃得了苦?把地给她行不行?到底能赚到钱吗?”最初,大家都对这个“90后”持怀疑态度,不愿把地和种好的农产品交给她打理。
“为了让村民们吃下‘定心丸’,我四处考察学习后,决定主攻方向是发展农村电商,组建微店网上销售团队,用电商模式‘玩转’传统农业。同时,启用现代智能技术管理农场,提升效率和质量。”易心慧说。
明卉源农庄内,现在共装有29个摄像头,从手机或电脑屏幕上能清晰地查看农庄各处的情况。易心慧介绍,农庄工作人员可通过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远程监测土壤和水质,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苗木进行靶向施肥。在智能鸡舍中,采用了全封闭式、智能化操作,饲养员不用进入鸡舍,便能通过监控对鸡舍内的情况了如指掌,还可通过物联网远程控制鸡舍开门、关门、喂食、喂水,鸡蛋也由鸡舍内的智能化集蛋器进行自动分拣,鸡粪会由微生物发酵床自然分解。
“我们养殖的土鸡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山上的虫子和青草,养殖中不使用任何抗生素、激素和食品添加剂。实现了无抗养殖的明卉源土鸡,营养丰富、口感好,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公众号或二维码实时查看基地种养殖情况,让大家吃得更安心。”易心慧介绍。
技术革新了,产品质量上去了,销售模式该如何“玩”?为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易心慧开始跑村串户,经过一番周折,说服了160户农民加入她的电商网销团队。“村民们看见我玩出了‘新花样’,还给出了高于一般市场价的收购底价,现在都非常愿意把产品交给我在电商销售渠道上运营。”从被质疑,到被村民一致认可,易心慧满怀欣喜。
“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种出来的蔬菜口感好,加上电商渠道不愁销路,目前,我们的线上销售额已经达到了600万。”易心慧说,下一步,她计划在武汉883个社区里推广绿色农产品月套餐配送业务,让优质农产品第一时间从田间奔向市民餐桌,既能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提高收入,又能让放心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武汉小伙带领全国600多户蜂农创收
“线上+线下”模式推动蜂产业走出国门

武汉“新农人”代表、华明达蜂业负责人黄潮演讲
“我们每年出口日本的蜂产品有3000多吨,实现出口创汇700万美元,带动600多户蜂农创收增收,‘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让我们的销售渠道越来越宽。”大讲堂上,新洲区“新农人”代表、华明达蜂业负责人黄潮,说起自己借力互联网,把中国蜂蜜卖出国门、带领蜂农们共同致富的故事,现场听众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植入区块链技术,严把质量关,黄潮的蜂蜜产业是“武汉农业走出去”的一个生动案例。为打入日本市场,创业以来,黄潮经历了不少波折。在讲台上,黄潮讲述道,从建厂开始,这支“蜂蜜团队”就打造了一整套的质量管理体系。“为了满足日本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苛刻要求,我们多次前往日本走访调研,根据客户的要求,不断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改进产品质量,终于用诚意和品质说服客户。”日本客户代表先后四次来到新洲考察,实地探访了他们的生产过程后,无不满意而归。
“线上网络编织得再好,农产品最终还是靠质量、靠品牌说话。”大讲堂上,黄潮告诉大家,他的团队始终把“安全、安心、美味”当作创业准则。通过多重检测保证产品质量,植入溯源系统让顾客安心,产品在网上商城里得到了众多好评。黄潮还透露,为了把关蜂蜜品质,他们采用行业内最严的SM-X检测系统,同时邀请武汉市农科院等权威机构,对真假蜂蜜进行检测和区分。
创建“亲蜂堂”品牌,黄潮还在包装设计上加入文创元素:“亲”字有亲近之意,同时和蜜蜂的形体很相似,由于出口日本,会加入少许日本文化元素。最后加入区块链技术,使品牌有更权威的保证。
黄潮认为,蜂蜜是很好的产品,应该是餐桌上的食品,和喝水、喝茶一样。“蜂蜜、蜂胶、蜂王浆、蜂花粉都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养蜂人的身体一般都很好,70岁看起来像60岁,60岁看起来很年轻。”黄潮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赢得听众阵阵笑声。
“养蜂是甜蜜的事业,也是辛苦的事业。为了寻找好的蜂源,蜂农们经常风餐露宿,长途跋涉。”黄潮说,和他合作的蜂农约有600多户,分为6个基地,规划出西、中、东3条路线,途经云南、四川、湖北、江西、江苏等17个省市,最西可到新疆伊犁,最北到达接近俄罗斯的城市海拉尔。
“黄潮的蜂蜜值得信任!”听完演讲,不少被圈粉的市民纷纷迫不及待地现场下单购买。面对大家的信赖,黄潮信心满满。他说:“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寻找好的蜜源,为蜂农树立一个标准,让产业多一些正能量,带领蜂农致富。”
本版撰文:长江日报记者李英波 余康庭 刘峥 蔡梦娅 胡毅 詹海波 通讯员骆露露 王璐 摄影:长江日报记者郭良朔
【编辑:张敏闻】
